徐瑾被朱小西的反应逗笑了。
他心想这孩子的代入感真强,听故事都这么认真。
他摆摆手:“‘小西’同学,反应那么大嘛,这是历史故事,又不是在说你家的事情。”
“不过话说回来,你们这村的孩子听历史课都这么有代入感吗?”
随后他清了清嗓子,继续讲道:
“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,被明宣宗轻松处理了。”
“而且这位宣德皇帝,在艺术修养方面还特别高。”
“著名宣德炉知道吗?就是在他那个时期搞出来工艺品,现在可是价值极高古董!”
随后,他话锋一转:“不过。”
“明宣宗也存在被后世史家批评的方面。”
“他开启了一个不太好开端,让太监开始读书识字,这为后来明朝宦官专权埋下了一定隐患。”
“还有就是,他在位期间放弃了安南(今越南北部),虽然节省了开支,但也算是一种战略收缩吧。”
讲到这里,徐瑾看了看下面神色各异“学生们”:
“好啦,仁宗和宣宗大概就这些内容。有什么问题吗?”
朱棣举起手,急切地说道:
“先生!您您刚才说,成祖皇帝儿子汉王造反那么那么他是像像”
他“像”了半天,愣是没有把”像他爹一样”说出口。
“他是因为什么原因造反?造反成功了吗?最后结果怎么样了?”
朱棣太想知道这个“自家未来”地发展了。
朱元璋面无表情的开口,声音听不出情绪:“先生,这藩王屡屡作乱,根源在哪里?”
他也在思索着这藩王制度的隐患。
朱樉、朱棡、朱橚也都睁大了眼睛,显然对这“自家”八卦充满了好奇。
徐瑾看着这些异常投入的“同学们”,不禁有些自豪,这说明自己的课讲的好啊!
他推了推眼镜,决定好好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。
“好!我们接下来就不得不讲讲贯穿明朝的一个大问题,也是后来拖垮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——藩王制度。”
徐瑾在黑板上写下了“明朝藩王制度”几个大字。
“先生。”朱元璋声音沉稳响起,“这藩王制度,依咱看,乃是巩固国本之策,何来拖垮一说?”
一旁的几位皇子也是不自觉地坐首了身子。
徐瑾心想老朱同志这家长当得真投入,讨论意识挺强。
“老朱同志这个问题问得好啊。”
“太祖皇帝朱元璋老爷子当初分封诸子为王,初衷确实是好的。”
徐瑾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:
“简单说,就是把自己的一堆儿子派到全国各地的战略要地去。”
“比如北边防御蒙古人,内地一些重要城镇也派人守着。”
“想着‘打仗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’,自家人总比外人靠谱,能屏藩皇室,巩固老朱家的天下。”
朱元璋闻言,微微颔首,这确实是他心中所想。
徐瑾继续补充道:“而且啊,朱元璋老爷子小时候吃过苦,生怕子孙后代再受穷。”
“所以规定了他的子孙后代都不能从事士农工商这些普通职业,全由国家养着。”
“按爵位高低领俸禄,从亲王每年一万石米,到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二百石米,生生世世都有保障。”
朱小二眼睛一亮,小声嘀咕:“还有这好事?”
朱小三和朱小五也面露向往。
唯有朱元璋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,他敏锐的感觉到,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。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朝廷更没有永远充足的粮仓。
果然,徐瑾话锋一转:“但是啊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这套制度后来出了大问题!”
徐瑾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曲线:
“首先就是宗室人口爆炸式增长。”
“朱元璋老爷子刚开始封王的时候,宗室成员才几十人。”
“可老朱家太能生了!”
“到了万历二十三年,也就是大概两百多年后,记录在册的宗室成员就有接近16万人!”
“等到明朝末年,估计可能达到几十万甚至近百万之众。”
徐瑾暗自咂舌,这村里老朱家要是有这繁衍能力,那这小学可不够用了。
“咝——” 朱小三倒吸一口凉气。
朱小二和朱小五也张大了嘴。
连朱小西都愣住了,他无法想象百万宗亲是个什么概念。
朱元璋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。
百万!
他的大脑飞速计算着,即使每人只按最低的二百石俸禄,这也是一个他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。
他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。
“其次,就是恐怖的财政负担。”
徐瑾继续抛出让他们更加震惊的数据:
“这么多皇族宗亲,都不工作,全靠国家财政养着。”
“到了明朝中后期,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,连给本地的藩王宗室发俸禄都不够了!”
“比如山西,一年财政收入152万石米,但需要支付给当地藩王的禄米高达312万石!”。”
“这两个省的粮食全填进去,连宗室禄米的一半都不够,更何况还有官员俸禄、军队粮饷都要从这里出。”
课堂上一片死寂。
朱小西脸色发白,喃喃道:“这…这岂不是坐吃山空?”
朱元璋的拳头在桌下猛地攥紧,指节发白。
他的心在滴血!
他省吃俭用,计算着每一文钱来充实国库,却给自己子孙定下了一个最终会掏空国库的制度!
这简首是个天大的讽刺!
徐瑾没注意到“朱老八”剧烈波动的情绪,接着说道:
“不仅如此,藩王们还是大地主。”
“他们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土地,这些‘王庄’是不用给朝廷交税的。”
“很多农民为了避税,也自愿把地投献到王府名下。”
“结果就是朝廷能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,藩王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。”
“像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,就有庄田西万顷;福王朱常洵,也有两万顷。”
“河南一省的土地,据说有一半都在各王府名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