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空见虎鹿羊三妖尊崇道门,且除了重道抑佛外,确有仁心,护此国二十年风调雨顺,确是功绩,故已有施救意。
不过,并非今时,这三妖的心性还需打磨一番。
待日后孙悟空施以惩戒之时,曹空再顺势为之。
于是留下一阵明庶风,且充当眼目,曹空便返还隐雾山去了。
西游不过短短十馀载,他这些年月又不得闲,需抓紧时间将枭鸟翎羽炼入五火七翎扇中。
曹空还指望此扇阻上取经人一阻呢。
可刚回山不久,还未歇息一会,便见一朵莲花自南飘来,香远益清。
曹空见其上有清净佛韵,便将此花接到手中,耳畔响起观世音菩萨的声音。
“先前以鱼篮法相和真君相谈,只言感激之意,倒忘了来表心意,此莲花含有我净瓶下的甘露水,善医仙树灵根,亦善培育仙树灵根,且以此甘露赠予真君。”
曹空面露微笑,可又闻道:“不过,少了那金鱼,我恐唐三藏日后取经路上,少上一难,贫僧实无办法,望真君施以援手,全取经人的劫数。”
曹空顿时失笑:“这甘露不好拿啊,不过诛杀那金鱼,确出自我手,菩萨安心,我自会另寻他人。”
莲花宛如有灵,听到曹空此番话后,瓣瓣绽放开来,盛着一捧甘露,灵韵非常。
曹空即寻一玉瓶装之,遂见莲花化作无数星点,散于山中,滋润这隐雾山的万灵,满山灵气,亦有轻微提升。
“菩萨手段果是高明。”曹空如是赞道,而后准备将玉瓶收起来,珍之又珍。
毕竟这甘露水不简单啊,人参果树都爱喝,乃是不可多得的珍宝。
可还未待曹空有所行动,便见眼前飘落片片橘叶和枣叶,正是山中的灵橘树和火枣树所为。
抬头望之,便见两树摇曳。
此二树经山中多年灵气滋润,早已生灵,见曹空望来,更是伸出一枝蔓,指着净瓶。
曹空闻言失笑:“罢,罢,罢,见者有份,就予你们一半吧。
遂打开玉瓶,引其中半数甘露水,又分作两半,分别灌入云雾灵橘和火枣之中。
两树雀跃非常,尤其是云雾灵橘,它之跟脚比火枣树要高上不少,饮后满树生辉,隐有变化。
曹空打趣道:“喝了我的甘露水,就要努力化形,日后双手柄果子奉上。”
二树听之,原本摇曳的树枝,顿为之一滞。
曹空开怀而笑,遂又思忖,该寻谁去给唐三藏师徒再凑上一难呢,有什么他相熟的人?
“混元一气扬羽振虚寻声应风白鹤真君?”
“
且说孙悟空一行人,刚出钻头号山,又在黑水河遭鼍龙一难。
好在孙悟空人脉奇广,直接寻上了河中鼍龙的舅爷,找了其大表兄摩昂太子,将其教训。
此间虽有波折磨难,却无性命之忧。
于是师徒四人齐聚之后,收拾行李,渡黑水河,再上西天路。
只见师徒四个,行于路上,迎霜冒雪,披星戴月,行了不知几何。
此间唐三藏又念出行年头不短,可真经遥遥无期,起了思乡意。
他虽通晓佛门诸典,于坐禅论佛上无有对手,可到底是有血有肉的人,有此情,实属正常。
正是时,唐三藏忽闻一声喝,好似千万人齐齐呐喊。
听得此声,唐三藏心中害怕,想起一路遇见的魔难,便道:“怎有此般响声,莫不是前方有妖魔。”
孙悟空笑道:“师父怎如受惊之鸟,如此多疑。”
唐三藏一时沉默,道:“非我多疑,实乃一路坎坷,心有惧意。”
孙悟空又道:“师父可曾记得乌巢禅师所赠的“多心经。
“”
“牢记于心,一字未忘。”
孙悟空道:“我看未必,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”,须知,我等出家人,眼不视色,耳不听声,鼻不嗅香,舌不尝味,身不知寒暑,意不存妄想,如此方能祛除六贼,如今师父你为求经,念念在意,怕妖魔,不肯舍身,吃斋动舌,喜香动鼻,闻声惊耳,招来六贼,如此怎得西天见佛。”
唐三藏一时沉默,觉受教良多。
一旁猪八戒笑道:“猴哥,你如今说的头头是道,我看师父应该喊你师父,成佛的也该是你。”
唐三藏一时无言,沙悟净觉猪八戒平日里没着调,今日说的却在理。
孙悟空道:“去去去,你这呆子,尽是胡说八道,师父莫放在心上,只要向佛之心不变,人人皆可成佛。”
唐三藏一路走来,经历诸多,又有菩萨乃至于曹空,行点化之举,故早已不复先前的迂腐固执。
他合掌道:“徒儿言之有理,为师受教了。”
孙悟空嘿嘿一笑,又主动提出向前探路,乃见一群正在服劳役的和尚,有五百之数。
大圣化作人身,三两句便套出此地为何,原来是敬道灭僧的车迟国。
于是大圣发慈悲心,教其反抗,五百和尚惧是不敢。
孙悟空见状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,遂使出一法子,拔下毫毛,分予众僧,嘱咐道:“你把把毫毛捻在无名指里,只管走路,若有人来拿你们,你们便攥紧拳头,大叫一声齐天大圣,我就来救你们!”
众僧闻言,握紧拳头,心得安定,觉毫毛神异万分。
可众僧不知,大圣本是心猿变。
能救下他们的不是齐天大圣,而是握紧拳头的自己,是那颗敢于反抗的心。
此幕,除却这五百和尚,无人知晓。
不过倒是被正在蓬莱岛上做客的曹空以明庶风遥遥望之,觉孙悟空已具佛性。
他心道:好大圣,已有佛姿,不逊当年金蝉子,不过这车迟国的三妖,有功绩,我却要保上一保。”
“道友怎目有所思,所想何事?”面前的白鹤好奇问道。
曹空笑道:“有三个走入歧途的小家伙,我在思忖如何引其归正,此小事尔,白鹤道友,我言之事,你意如何。”
白鹤笑道:“此为善事,与我亦无害,愿为之。”
曹空面露欣喜,举杯敬之。”